【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基层涌现出了无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逐梦人”。
为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政事儿工作室特策划建党百年专题报道“逐梦人”,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南水北调、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伟大抗疫等主题,先后赴湖北红安、郧阳、武汉和青海玉树州、海东市互助土族县班彦村,深入百姓生活、深入实践沃土、深入基层实际,采写鲜活故事。
对话南水北调亲历者邓兴忠:
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地处汉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郧阳区(原郧县)动迁6万余人,其中外迁3万余人,内安近3万人。移民外迁从2010年4月开始到11月下旬结束,不到7个月时间,完成了3万余人的千里大迁徙。到2012年9月,完成了近3万人的移民内安。
6万余人的大迁徙是怎么完成的?移民安置情况怎么样?近日,“政事儿”专访了时任郧县移民局局长、现任郧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兴忠。2009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大搬迁启动之时,邓兴忠由郧县审计局局长调任郧县移民局局长,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工作。
邓兴忠
谈移民外迁
"移民们为了国家建设,别离家园,远迁千里,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是痛彻心扉的"
政事儿:当时组织调你去负责县里的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工作,有压力吗?
邓兴忠:当时移民外迁矛盾非常尖锐,情况十分复杂,压力非常大。当时有个说法,"湖北移民看十堰,十堰移民看郧县。"这个说法是有原因的。
一是搬迁任务重。郧阳区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在郧阳境内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淹没涉及郧阳区10个乡镇,118个村,淹没面积达51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安置规划,郧阳区农村移民6万多人,其中外迁3万余人、内安也近3万人。农村移民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同时,淹没了三座集镇,搬迁1万多人,还要迁建企业47家、单位249个,复建水电路网等大量的基础设施。
二是搬迁难度大。郧阳区淹没的都是好地方,比如城关、柳陂、茶店、杨溪、谭家湾、安阳等乡镇,都是在城镇周边,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条件好,农民比较富裕。因此,他们不愿意外迁,抵触情绪非常大。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移民的故土难离情结。他们毕竟世世代代在汉江边生活,突然要搬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从心理上舍不得家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乡情结。何况搬迁到一个新地方,要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融入当地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那时候,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移民搬迁的难度。刚刚开始动员移民搬迁的时候,移民干部进村入户去做工作,由于那时候移民对搬迁政策不了解,对安置点的情况不知情,抵触情绪很大,强烈要求不外迁。当时少数移民村还发生了围攻移民干部,甚至打骂移民干部的过激行为。
当时的情形是,移民干部去做工作,老百姓要么不见,要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围起来吵闹。县委书记、县长到移民村做工作,被数百人围了五六个小时,连水都喝不上。移民干部入户做工作,被群众围骂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移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压力非同寻常。
政事儿:你怎样看待移民不愿外迁?
邓兴忠: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原因来看,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动工建设,60年代开始搬迁,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郧阳区大小规模搬迁了五批次十几万人。有些移民经过两到三次搬迁,他们好不容易安下身来,因南水北调又要搬迁。过去的几次搬迁,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困难,移民安置标准低,加上仓促搬迁,有很多移民外迁后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导致移民有心理阴影,怕越搬越穷,因此抵触外迁。
从现实原因来看,就如我刚才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郧阳区淹没的大多数是好地方,是小城镇集中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因南水北调,移民又要再次搬迁,他们亲手建起来的房屋,发展起来的产业,将淹没在水下。他们舍不得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担心搬到外地后生活条件不如库区,影响生活水平。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站在移民的角度看问题,假如搬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怎么办?本来他们生活得好好的,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不舍弃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损失苦心经营的产业。他们难以接受外迁的现实,即使他们一时想不通,有些过激行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要理解和包容他们。
政事儿: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邓兴忠: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县委提出了“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移民,用真情服务移民,真正把移民当亲人。按照“优厚、优惠、优越”的原则,用足用好用活移民政策,安置好移民。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移民搬迁工作中。
移民外迁,选好安置点是关键。本着基本对等安置原则,外迁安置地的区位优势和生产生活条件不能低于库区,只有这样移民才能接受,才能保障生活不低于搬迁前的水平。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县里组织专班,由县领导带队,带着乡村干部和移民代表,到初步规划的安置点进行考察对接。经过多次考察,反复沟通对接,最终确定了武汉、黄冈、襄阳、随州、潜江、仙桃等六个市11个县市区37个乡镇,作为郧阳区外迁移民安置点。
安置点确定以后,紧锣密鼓地动员移民签订外迁协议。这项工作仍然有很大阻力,进展并不顺利。当时县乡所有单位都有包保移民搬迁的任务,县里对每个移民村都派驻了移民工作队,全县共有五千多名干部包保移民户,每户都有包保责任人。县移民系统100多名干部职工都包有移民户,我包了5户。我们平时吃住都在村里,在老百姓院子里支一口锅,随便做一些简单的饭。
动员移民签订外迁协议时,移民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围堵干部。县里要求,不管移民情绪多激烈,移民干部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硬要求。常常到了夜晚,干部趁着老百姓在家,挨家挨户做工作,和移民交心谈心,宣传政策。干部还经常帮着老百姓下地干农活,挑大粪、种地,很多移民干部都干过。
为了拉近与移民的感情,还在全县开展“我回家乡劝移民”活动,动员全县籍贯在库区的干部职工,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关系来做移民工作。
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工作,全县7453户外迁移民都签订了外迁协议。这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性工作,移民搬迁无从谈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移民安置政策优越,补偿补助标准比以往高,最大限度保护了移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安置好外迁移民,安置地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把移民房屋建好,土地调整到位,各项设施配套到位,确保移民搬迁到位以后,能够正常生产和生活。
政事儿:你送走了多少批移民?
邓兴忠:郧阳区外迁移民共分38批次,搬迁7453户31667人,有30批我把他们送到安置点,还有8批我送到了高速路口。
每一批搬迁前一晚,移民们打包收拾完行李,全部装上货车。晚上就在村里燃起篝火,围炉而坐,度过在老家的最后一晚。这段时间所有移民干部都不敢休息,要随时陪着自己所包的移民户,保证他们思想稳定和人身财产安全。凌晨发车时移民干部要把他们一个一个护送上车,核对人是否都到齐。每一批搬迁,都有县领导担任指挥长,每辆客车上都配有车长、联络员、卫生员、安全员等服务人员,公安交警全程护送,医疗人员随车服务。大到移民乘坐的车辆,小到为移民配备的食品药品和餐巾纸,都要提前准备到位,一点都不能疏漏。
郧阳区移民外迁时的车队(资料图: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每一批搬迁,我们一般凌晨三点左右就要组织移民有序上车,五点左右出发,中午到达安置点吃午饭,和安置地交接完我们才能返回。每批移民安全到达安置点,移民入住新家,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下。
政事儿:每次送他们,你是什么心情?
邓兴忠:心情很沉重。我们经历了整个移民工作过程,和移民熟悉了,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很清楚移民们想什么,感受最深的是移民们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出发前,他们个个表情凝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亲朋好友送别时,忍不住相拥大哭,移民干部也忍不住跟着流泪。移民们为了国家建设,别离家园,远迁千里,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是痛彻心扉的。
郧阳区移民外迁时的群众留影(资料图: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搬迁过程中,移民干部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县委提出要求,要做到“人不破皮,车不掉漆”,确保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到位。郧阳区37个外迁安置点,最近的两百多公里,最远的六百多公里,沿途如果出现一丁点问题,影响都非常大。郧阳区最大一批搬迁是两千多人,跟车保障服务的干部就有三百多人,引路车辆到了武当山服务区,最后一辆车才上高速。几十里长的车队,路上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每一次搬迁,我们的心就吊得老高,担心出事。
从2010年4月15日启动第一批试点搬迁,到2010年11月21日完成最后一批大规模搬迁,这期间我们每天弦绷得非常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出什么事。当时,移民干部就是这样承受着如山的压力,一个肩膀担着国家使命,一个肩膀扛着移民的安稳。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整个移民外迁工作做到了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伤亡,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的目标。移民能够顺利搬迁到位,是移民顾全大局、牺牲奉献换来的。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伟大的,我们要感谢他们。
谈移民内安
“把移民内安安置点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政事儿:内安移民情况怎么样?
邓兴忠:全区内安移民7229户29917人。当时按照一步跨入新农村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移民内安安置点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在选址上,尽量靠近中心集镇、国省道、县城边等,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用电用水、就医入学等困难。对农村移民,坚持有土安置,通过回填造地、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除了移民安置,还复建农村道路300多公里,桥梁30多座。淹没企业47家,最后迁建了15家,其他因为环保不达标就关停了,还完成了三座集镇迁建,涉及200多家单位一万多居民搬迁安置。
按照中央提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移民从搬迁之日起,国家后期扶持20年。国家通过后期扶持,支持移民村产业发展,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增加移民收入;抓好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移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谈移民精神
"在国家大局面前,移民们体现了最朴素也是最伟大的爱国情怀"
政事儿:你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有哪些精神价值?
邓兴忠: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工作中,形成了“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移民精神。
郧阳是一个移民大区,库区群众感受过背井离乡、重建家园的巨大痛苦。农村有句话叫“一搬穷三年”,不管如何补偿,他们搬到新地方开始新生活、恢复经济都需要时间。在他们远离故土、个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从抵触到接受,最后积极支持,义无反顾地顺利搬迁到位。在国家大局面前,移民们体现了最朴素也是最伟大的爱国情怀。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不朽的精神丰碑,值得发扬光大。
郧阳区移民外迁时的群众留影(资料图: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政事儿: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对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邓兴忠:我认为,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南水北调是国家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的理念贯穿移民工作全过程。在落实国家移民政策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移民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在安置点选择和安置方式上,广泛征求移民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移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移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国家通过后期扶持,确保移民生活不受影响,充分调动了移民群众参与建设美好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充分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过程中,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政策,了解民情,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移民干部肩负使命,忠诚担当,通过认真扎实的工作,热忱周到的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赢得了移民的信任和支持。移民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自觉支持搬迁,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化,这说明是群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干部在移民搬迁中得到了锻炼,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中形成的“一线工作法”,在后来的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重大战役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2014年11月,邓兴忠参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沿线行活动(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同时,南水北调移民工作还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过程,也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国主义热情。广大移民群众顾全大局、舍家为国,顺利搬迁,为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今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已累计调水超过400多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7900多万人。这是库区移民的牺牲奉献换来的,来之不易。
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要感谢库区移民的牺牲和奉献。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移民群众的勤奋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政事儿”(xjbzse)撰稿/ 何强 校对 翟永军
","content_hash":"9cfbe3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