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巫山县大昌镇带过来的鱼腥草在广东肇庆四会西合村播种后,便在村里落地生根,蔓延生长开来。 |
微纪录片 |
2001年8月5日,广东四会当地民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三峡移民。 |
刘元祥和妻子纪万军开着一家面条作坊,由于思念家乡,他们给自家的面条取名“三峡挂面”。 |
卢先秀和丈夫搬出一个老旧的行李箱,她说这是当年父亲给的嫁妆,走到哪都要带着。 |
2001年8月5日,一名三峡小移民带上了心爱的小狗,抵达广东四会。 |
四会市东城街道新昌村,11岁的李晨熙正在逗自家的小狗,他在移民村出生长大。 |
如今,四会西合村高速贯通,当初移民过来的三峡儿女已经适应这里的岭南水乡生活。 |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百万三峡儿女响应国家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号召,叩别故土,举家异地搬迁。
2001年8月,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7000名群众陆续搬迁至广东的肇庆四会高要、惠州博罗惠阳以及佛山三水等地。
“他们很朴实很可爱,没有特别兴奋,但也没有悲悲戚戚。”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南方日报原摄影记者钟荣健仍记忆犹新,他记录下三峡移民拖家带口抵达肇庆四会市,移民还带上了老家的家具、植物,甚至小狗,而当地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十分热闹。
二十年转瞬即逝,记者回访肇庆四会市的三峡移民村,当年的移民中,少年已为人父母,中年人已步入暮年。老一辈乡音不改,念念不忘家乡的山水。
如今已60岁的刘廷雄搬迁至四会市西合村后,20年间只回过一次大昌镇,然而故乡陡峭的山峰和清澈的大宁河水总让他魂牵梦萦,“毕竟是自己的故土,始终还是很想念……”当年搬来的旧物件依旧保存完好,几乎所有人都曾带来家乡的植物,但只有鱼腥草种活了,一次播种后便在村里的角落蔓延生长开来,大家时常会摘来吃。
西合村的刘元祥和妻子纪万军开着一家面条作坊,手艺是父亲从老家带过来的,由于思念家乡,他们给自家的面条取名“三峡挂面”。新昌村65岁的李清平从前就在大昌古镇上卖豆腐,大家都夸他家的豆腐好吃。如今每个星期他仍坚持做两次家乡风味的豆干,拉到大旺、大沙等地方的移民村去卖,做豆腐很辛苦,吃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犹豫还要不要继续。
刘廷雄的小儿子刘芸华刚到四会时不满十岁,后来刘廷雄参加家长会,浓郁的四川话引人注意,老师问他,你的孩子是哪个?刘廷雄才发现,原来儿子已经学会粤语,很好地融入到同学中去。如今,刘芸华和哥哥都已结婚,在大旺高新区工作,如非主动说起,旁人无法察觉他们身上的三峡移民烙印。
和刘芸华经历相似,35岁的李勤少年时期随父母搬迁到了广东。2020年初李勤被查出患上了末期尿毒症,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李勤的朋友和同事伸出了援手,并向全社会求助。得知他是三峡移民,募捐行动在四会当地引发了很大反响,仅用了一晚时间,就筹得了51万元,年末李勤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如今,渡过难关的他也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活动,回报社会。“我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应该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李勤说道。
二十年过去,四会西合村高速贯通,从巫山大昌镇过来的移民已经落地生根,适应了这里的岭南水乡生活。
岁月变迁,永远见证着三峡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钟荣健 张由琼 姚志豪
文字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统筹 曾强 王辉
","content_hash":"aafe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