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一名旅客从客机舷窗向窗外张望。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多年前,我到约旦的Wadi Rum沙漠旅行。那里远离俗世,适合清谈。无论是早上骑着骆驼出去散步时或是晚上在满天星光下烧烤时,我们这些少数的游客,便三三两两结成了小组,谈天说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对话之一,是和Errol的谈话,让我首次集中思考了identity的问题。
话题起因是一句最简单的“你是哪里人”(Where are you from?)。当时我们已经就其他话题聊了很久,然而我突然问了这么一句,他看着我给了一个似乎是复杂的答案。
他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就是我从伦敦来。我生在伦敦,长在伦敦,在那里受的教育。但是经常的,当人们问我这个问题时,他们真正想要问的是,你的祖籍在哪里?你是哪一代的移民?所以,我给你的答案是,我从加勒比来。
他不是啰嗦。Errol说着一口中上产阶级口音的“女皇英语”,我听他说一句话就知道他是英国长大的人。但我的问题,的确就是下意识地暗示着他祖籍在哪里,因为他是个黑人,按人种的角度来看,我没有自动把他列为英国人。从他温和的答案里,我意识到我对他的 identity(个人的特性,包括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的误解。
Identity这个问题,在中国时我是很少想到的,但在族裔来源多元化的伦敦,这是一个常见且偶尔敏感的话题。移民,第一代第二代甚至更长久的移民,他们的文化特性来自哪个国家?混血儿们,他们的文化根子属于哪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
在我仅仅是一个留学生的时候,虽然我已经在英国住了挺久,但圈子比较简单。身边的朋友大多数要么是传统的英国白人,要么是和我一样的留学生,在比较近的一个社交圈里,我的确没有遇见过对此有困惑的人。但走入社会后,工作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层次和年龄种族的人就多了,这才注意到某些身份困惑的现象。这种困惑有两个层次:1.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有疑惑;2.自己对自己有确定的定位,但是得不到周边的承认。这两种情况,对当事人的生活都有很大影响。无论是自己对自己无法定位还是他人不接受你的定位,都导致在各个社交圈里格格不入,从而影响到个人的自信心和人格的确立。
回到Errol,他是1960年代英国出生的第二代加勒比移民,聪明好学,先后在伦敦大学和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物理学位,现在是欧盟航空项目的政策研究员。在加勒比移民的黑人孩子中,他的成功,尤其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稀有的例子。所以他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想象,是要冲破很多成见和阻碍的。冲破Identity身份的阻碍,和冲破种族歧视是两个概念。identity 从内部出发,包括了对自己人种的定位,但远远超出了这一点;这还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对自己性别、性取向的认同,以及几乎一切身边阶级和文化的定位。Errol要冲破的,一是他自己传统社区对他的定位,摆脱所谓“过去式定位”,才能达到新的自我认识。接下来,还要让他的新的圈子接受他的新的定位,即达到“未来式定位”。
在成长过程和环境相对单一的人群中,这样的经历当然也时刻在发生,但不会如此明显。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中国人吗?答案是确定的。但我有很多朋友都有混血的孩子,哪怕在伦敦如此多元化的地方长大,这样的混血儿,也还是会有很多的文化危机的。
将心比心,假如我有孩子,我也许也不能接受这个孩子学不会中文或是全盘西化,但移民的传统文化的确非常难被在异国他乡出生的第二代理解和接受,他们也常常缺乏接受的动机与需求。我见过一些二代移民或是混血儿完全拒绝父母文化的例子,也见过这样的孩子被同时灌输多种文化而越来越困惑矛盾的例子。要挑战定位危机,即所谓 identity crisis,达到清晰的自我认识和接受,需要慢慢走向成熟且强大的内心。
海外华人的奋斗和抗争,同样是为了要在自己本土(母国)文化和移民融入中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而在伦敦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不执著于假设和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文化特质,而是打开眼界成为一个“国际公民”,也许才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作者系法律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陆倩
","content_hash":"4930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