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移民新家园。(资料图)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 供图
图为移民新家园。(资料图)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 供图
中新网西宁3月15日电 题:青海黄河水库“后移民”时代的新生活:资源变资产、移民变股民
作者 张添福 王丽华
资源变资产、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移民变股民……青海省是“母亲河”黄河发源省份,记者15日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该省黄河大中型水库移民产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移民后期扶持效果明显。
近日,在水利部组织的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评选中,由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组织推荐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种植产业基地扶持项目、贵德县松巴村移民综合产业建设项目,被评选为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沙拉村属龙羊峡水电站库区移民村。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被称为黄河“龙头”电站。
作为移民村,沙拉村土地资源充裕,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且“距离县城较近”是沙拉村相对其他移民村的地理区位重要优势之一。
鉴于此,贵南县移民管理部门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田园乡村等政策,按照“特色产业引领、村庄环境彰显、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扶持推进”的思路,对沙拉村进行整体和全方位扶持。
建设种植产业扶持基地、成立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据中新网记者了解,为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推动水库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青海省移民安置局投资1315万元,在沙拉村建设了一座集加工、筛选、仓储为一体的种植产业扶持基地,同时,当地采用“土地流转+移民土地作价入股+签订收益分配协议”模式,成立了沙拉村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丰富移民的钱袋子。
截至2021年底,沙拉村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已经拥有大型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14台/套,合作社年收入375万元,移民年人均收入达11600元,同比增长35%。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属于黄河上游李家峡库区整体后靠安置的藏族移民安置村。
水磨、古树、泉流、建筑……松巴村虽然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但古迹众多,且拥有极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优势明显。
针对松巴村充裕的地理、环境、文化等旅游资源,依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相关政策,松巴村通过旅游设施建设、行业专家支持和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整治,正打造极具特色的旅游文创藏寨。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投资1350万元实施了松巴村移民综合产业建设项目,将松巴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打造了“农户+基地+公司”为主的松巴藏寨旅游示范村,并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松巴村在旅游文化产业带动下,形成了“一村一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互促互补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移民变股民的四大转变。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仅2021年“五一”期间,松巴村共接待游客累计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移民收入“双增收”的目标。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移民村资源优势,创新产业扶持模式,激发移民内生动力,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全面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效推进青海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content_hash":"44322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