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家事,既中国国事。今天要说的事,是发生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里的那点儿事。
既是移民区,就少不了亲情难舍、故土难离的故事,更少不了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话题。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脱贫路,写满了荆棘风雨,又百转千回而不挠。
他乡是故乡
一个是故乡已成他乡,一个是他乡已成故乡。故乡是一片土壤,养育了李应川, 他乡是一片天空,让他开启了生活新篇章。不经意间, 秋意越来越浓。脱贫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怎样过?李应川酝酿了很久。最终,他叫来了有着浓浓乡音的乡亲们一起蒸月饼,一是想把灌满记忆的乡愁稀释得淡一点,再淡一点,二是想把蜜一样甜的新生活高调地秀出来。
大家围着一块案板,“揉面、擀面、撒调料、扎花……发好的面擀成圆型之后,层层叠加,放入姜黄、苦豆、红曲,撒上胡麻、油、糖玫瑰等调味品层层叠加,四个小时候后,四个直径约一米的“千层饼”上笼……六个小时后,形似车轱辘的月饼冒着热气摆在了院里小方桌上。又摆了西瓜、葡萄和枣,朴素而不失隆重的拜月仪式变成了忆苦思甜的茶话会。
“一把镐,一把剪,一柄铁铲,看得见寒来暑往,看不见芝麻开花”李应川说,现在看来蒸月饼这样再简单不过的事,往年却是不大容易。单蒸月饼的水就得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拉回来。十几年前,一桶一桶挑,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颠簸,满满一桶水回到家就闪成了半桶;十年后有了三轮车,拉水是容易多了,但是这涝坝池里的水,盐碱太大,再好的面也蒸不出香甜的感觉。
在红土山脚下,一间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上一层一层遮着黄草,屋檐上生了薄薄的绿苔,村头那颗半死不活的榆树,是唯一遮阳的地方。
李应川以前居住在横梁乡横梁村的土坯房里,全家靠7亩山地、旱地生活,种植小麦、洋芋、豌豆,地里的收成只能勉强糊口。24岁,不甘心黄天背着老日头的他开始外出谋生,到新疆哈密、呼图壁等地务工种过葡萄。
收入是高了,但是每年几趟回家的成本可不低,再说,年龄大了,折腾来折腾去也不是个事。
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群众6.24万人。2018年8月,富民新村竣工并开始搬迁入住,南部山区8个移民乡镇的1379户村民搬迁安置于此。
2018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应川全家搬进了富民新村。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天很蓝,云很白。大清早,乡上干部就来帮着搬家,60多岁的李应川回头看一眼老房子、老窗户,从屋前摘下一朵小小的花上了车……
花静静地躺在手心,一路的空气中,弥漫着轻轻的香。
新房子、新家具,路宽了,水清了,医院学校就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的大棚也已经盖好……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时,同李应川一家拉家常,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难题。
李应川一辈子不敢想的事都发生了,像做梦一样。还能有什么不满足。2020年11月,村里的养殖暖棚分配到户,以“贷母还羔”方式给他家分配了10只种羊,自己又以500元一只的补贴价格购进了30只。2021年,尝到甜头的李应川又购进了40多只羊,还在日光温室棚引进新品种香瓜,铆足了劲要过好日子。
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新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庆祝大会的李应川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跟着太阳走就不会冷。”
第一次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第一次坐飞机还去了北京,第一次踏实下来不再为生活颠沛流离,李应川总觉得自己生活在梦里。
搬离故土,是进一步向幸福靠拢。乡愁这种情愫,已在移民新村人血脉共存的这片热土里,在一幢幢气派的新居里,在满眼的草木葱茏里……
放歌新生活
山区农户们冬储的热闹场面,许多年轻人是没有记忆的。冬日山上光秃秃、地上白晃晃,见绿是梦里才有的事。冬储各种菜就理所当然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新买的大白菜一部分淹成了酸菜放在大菜缸里,一部分放在朝阳的地方晾几天,然后放到菜窖里储备一冬又一春。
在多个版本的历史资料里,我都看到这样的记述:古浪县山地地势复杂,沟壑幽深,梁茆起伏,长年少雨。
山里人依山而居,避风向阳,弯弯曲曲的路,一场雨水就将经纬模糊,只能在天晴后人畜的颠簸中,一遍遍重塑模样。
如果不是生态移民工程,韩天军也许就像父辈们一样黄天背着老日头,夏日腌菜、冬日捡柴,就这样过上一辈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移民政策让韩天军和父辈们尽然告别过去,重获新生。
丢下山上的鞭子,承包山下的暖棚,三年时间,养牛养出了门道的韩天军去年出栏90多头,纯收入近12万元。年轻好学上进是他的优势,为了拓展销路、摆脱中间商赚差价,他注册抖音号“痘痘你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在网络平台上卖牛,还帮助周边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村民们网上找销路,成了当地网红小哥。
2019年,因为脱贫致富有想法、有办法,韩天军当选了富民新村第二小区党支部书记,成了村子里最年轻的村干部。
下了山,脱了贫,致了富……他的人生正在飞速变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移民搬来了,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了房屋、街道、商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有了草坪、树木、蓄水池……韩天军说,听说还要修湿地公园、人工湖。
湿地公园、人工湖?水从哪里来?为有效解决移民区缺水难题,提高移民区供水保障能力,市、古浪县主要领导多次向上积极争取汇报,谋划建设了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项目。
8月21日,奔涌而来的黄河水通过黄花滩5号调蓄水池入水口,源源不断注入调蓄水池。这是该蓄水池建成后首次试蓄水。
5号调蓄水池是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最大的调蓄水池,总容积370万方。它的开闸放水,标志着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在建项目全部完工,总调蓄规模达到1500万立方米,将彻底解决移民区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
有了水,移民村里阳光、空气、植物、动物、人都似乎换了颜色、味道、形态和精气神。
夕阳西下,牛棚内正在饮水的小牛发出轻柔的声响。天空中透明又清亮的云朵下面几只麻雀缓缓飞过。能晒到太阳的地方,老人搬着小凳坐下,看放学回来的孩子在几株苹果树间捉迷藏。
鸡鸣、羊叫、狗吠……
他们在脱贫路上的搏击与求索,奋斗与欢欣,艰难与无畏,使得这片土地焕然一新。撕掉贫困的标签之后,移民村已经被新的文明唤醒,向乡村振兴放歌……
喜看人间春色
在山里,建造一栋像模像样的房子会贫上加贫,土地贫瘠、物资匮乏,即使盖了新房也过不上好日子。王万丽和老公建房子的念头起过无数次,打消过无数次。
建房,成了王万丽和父辈们永远卸不掉的重担和心病。下山,成了王万丽和后代们撕心裂肺的摇摆和张望。
要搬了!要搬了!要搬了!
2018年,王万丽从横梁乡中泉村搬迁到了古浪县西靖镇阳光新村,住上了140多平的两层小康住宅。
小康中国,房定心定。
下了山,住上了新房,新的问题来了,经济来源在哪里?王万丽和丈夫认准了一件事,不打工、不外出,就在家门口创业。夫妻两承包了养殖棚,早晨五点出门喂羊,下午六点收工回家。三年过去了,她养的羊规模越来越大,去一次牛羊交易市场,存折上的数字就变化一次。
2020年7月17日,西靖镇举行2020年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分红仪式,王万丽拿着颁发给自己的致富能手荣誉证书,难掩喜悦。而后不久,这个致富能人就被镇上领导和乡亲们推举成村妇联主席。
养羊劳动强度不是很大,闲不住的王万丽把一楼客厅装修成了美妆超市,不但自己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还把社区里大姑娘、小媳妇们也带动着描眉画嘴。
这样说王万丽和村上的妇女们是合适的:进了大棚拼命干,为了致富浑身汗。出了大棚裙子穿,广场上跳舞好惊艳。
中秋将至,王万丽和老公商量,今年脱贫后第一个中秋大月饼要亲自在家里蒸。千层里涂上红曲红红火火,灌进蜂蜜甜甜蜜蜜,包皮点上红花日子锦上开花。王万丽打电话叫左邻右舍的好姐妹,她想在家里开个茶话会,聊一聊今年的收成,话一话来年的打算。
“易地搬迁,不但让我有了一个不怕风不怕雨的家,更让我的两个小孩能就近读书。”王家媳妇说。
总有些记忆定格在那里怎么也挥不去。“山上我哪里穿过裙子、高跟鞋,那路吆……”李嫂子夸张地拉着长腔。
……
知识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最有效措施。小孩能入学读书,是最大的希望!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户户住着学区房,入学率达到了百分百。
几年来,西靖镇干群一心,奋战在脱贫线上,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重点任务全部达标清零。全力培育富民产业,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架构初步形成。202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0元。
硬件很“硬”,软件更“强”,西靖镇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一大批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冲上来、站出来,形成了善学善思善谋、想干能干会干的良好氛围。累计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5个、发展党员7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5名。
数字枯燥、成绩喜人。
现在,此刻,吃着香甜的月饼,喝着小酒,猜拳声高一句、低一句,这群女人欣喜着、惊叹着、感慨着、奋进着……
有的媳妇进了扶贫车间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有的大婶开起农家乐买上了小车,有的小姑娘从讲不好普通话到如今梦想成为老师……摆脱了贫困的王万丽,又怀上了四胎。她说,要让孩子一出生就享受最好的生活,弥补哥哥姐姐们灰白色的童年。
还有千万种奋斗姿态和鲜活热烈的气息,其实,阳光新村的人们,走出大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家住“幸福里”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89岁的张恒山最有发言权。
凉风乍起,白露凝霜。9月17日,一场秋雨慢慢滑落,万物沉浸在柔和、晶莹的大气中。
张大爷坐在明亮的过道里,看着窗外的雨,心事多了起来:这要是下在山里该多好呀。
搬下山三年了,乡愁还在心头。
“爹,天凉了,进屋。又想老屋了吧,不行把您再搬回去。”儿媳妇王国菊开着玩笑。
“回不去了。”老家干城乡的一墙一瓦、一草一木,像一根磨不断的风筝线,一头指向远方,一头绑着乡愁。
“想是想呀。回不去了,也不想回。”老人补充。
100多平方米的房子,3、4个房间,还带一个院子。自筹了1万元,其余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这样的好事几辈子了也没碰上个过,大爷老是老了,可不糊涂。
太阳能、天然气、自来水,这些之前没见过的生活新模式让老人们开了眼。迁入宽敞明亮的新家,没想到,当初不愿意搬迁的他由衷地喜欢上了新环境、新生活。
他说,以前冬天上厕所冻屁股,现在厕所就在房子里,回去做什么?
最主要的是,政府不但让他们住上了新房,还解决了一家人的困境。儿媳常年身体有恙,儿子身患癌症,他和老伴耳聋眼花……了解情况后,镇上给他们解决了低保,还给儿媳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又是600元收入。
一句不回,是老人心里对搬下山的日子的认可。一排排新居整齐排列,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里的夜。之前在大山里艰难地挣扎,不是大家情愿,是一辈又辈农人的无奈!感受过大山里的疾苦、伤痛和挣扎,也最能深知今天的幸福、快乐、希翼。
都说,幸福的生活几近相似。移民点上老人,都住在“幸福里”。
在古浪县黄花滩福利中心,张得莲、王廷仁、高宝山几位孤寡老人或绣鞋垫,或粘水钻画,或练习书法,精神饱满、笑意盈盈,不问,也许不会相信他们都是没儿没女的孤寡老人。
午餐时间,厨房里有位老人手脚麻利地摘菜洗菜。他叫朱有玉,原来家在古浪县大靖镇下庄村,家中父母双亡,只有哥哥嫂子。因智力残疾,不愿意连累哥哥嫂子,于2019年冬天来到黄花滩福利中心。
为了提高老人们生活质量,福利中心开发大棚种菜。2020春天,习惯了干农活的朱有玉主动申请种菜。在管理员李开的精心指导下,棚里种的茄子、辣子、西红柿长势喜人。一天,午饭是茄辣子炒肉拌面,管理员告诉他炒面里的茄子辣子就是他种的,朱有玉开心得像个孩子,见人就问,你吃茄辣子炒面了吗?
老人们各有所干,各有所乐。午饭后,墙脚边、树荫下,有的打牌,有的下棋,有的看书、有的聊天,还有几个音乐爱好者自发组建了自乐班,吹拉弹唱有模有样,他们用自编自演的古浪小调歌唱着党的好政策。
采访结束,天色已暗,繁星出没,树影摇动,瓦片泛着青光,所有的声音都安静了下来……秋风秋雨中,似乎听到人们轻盈而扎实的致富脚步声。
移民村,正以她前所未有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
","content_hash":"a83da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