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成为两大重任。南水北调中线是指从丹江口库区调水北上,主要供应华北地区城市的饮用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建成正式通水,丹江口库区大移民从2008年开始筹备搬迁、2009年试点移民搬迁、2010-2011年集中大搬迁。距今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时间,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大移民精神将永存,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强大动力。
一、南水北调从构想变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把“南水北调”纳入国家水利治理战略,历经几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这一跨世纪的伟大战略工程。
(一)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
新中国刚成立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洪水泛滥和北方干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人民群众深受其害。1950年夏初,毛泽东主席在批阅“淮河水泛滥”的报告中看到,有群众因躲水不及被洪水淹死的,有的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的,报上来统计的死亡人数达489人……看到这里他难过地流下了眼泪。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决定亲自到黄河去视察,他从北京乘专列途经济南、徐州,到兰封县,来到黄河大堤上。在向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了解情况后,毛泽东主席说:“长远打算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这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
从此,南水北调的构想,正式提上议程,作为国家水利治理战略不断地进行考察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东线是从长江下游扬州取水,经过泵站群逐级提水,流经山东、河北、天津,主要供沿途北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中线是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库区取水,自流经过河南、河北,到达北京、天津,主要供给沿途和首都人民生活用水;西线是从长江上游四川雅砻江取水,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补充黄河中下游水量不足。东线工程从2002年12月动工到2013年11月建成通水,中线工程从2003年动工到2014年12月正式建成通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治水如治国,治水成败不仅决定禹兴鲧亡,也决定国家或民族兴衰[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南水北调从构想变为了现实。1980年7月22日邓小平视察汉江丹江口工程,观看船只过坝和大坝上游水库,了解丹江口工程规划设计情况[3]。之后,中线工程开始进入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调研论证过程。2005年9月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奠基,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正式动工,并于2014年12月12日建成正式通水。
(二)南水北调产生大量移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丹江口库区前后产生两次大移民。第一次大移民,是修建丹江口水库产生的移民。从1958年至1973年修建丹江大坝开始,库区民众先后经历了多次搬迁。其中,1965-1975年为大规模移民搬迁阶段,动迁总数约38.3万人,在本县后靠内安21.1万人,迁到外县、外省安置17.2万人。如湖北省内迁移到京山、汉阳、武昌、嘉鱼等地,有迁移到省外的,最远的迁到青海、新疆等边疆地区。修建丹江口水库的初衷,是为南水北调打基础,因此此次大移民亦称为南水北调初期移民。第二次大移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上马产生的移民。2003年底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标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4]。2005年9月丹江大坝开始加高,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抬高,满足“调水”需要,这意味着库区环境容量减少,产生大量移民必须迁出库区。为此,丹江口库区需要再次搬迁移民34万人,分内安和外迁。有些移民不愿走,但又不能留,水利工程的移民一般都具有被迫性、政策性和时限性等特征。
(三)移民故土难离
1. 丹江口库区与水情结。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江河两岸的鄂豫两省群众,与丹江水相伴相依,同时也遭受着洪水的威胁。丹江口库区群众长期以来都在与洪水抗争的同时展开节水行动。一是抵御洪水灾害的行动。鄂豫两岸群众曾因抵御丹江河(汉江最大支流)洪水,各自修建“丁坝”来改变水势,也正因为此曾多次发生水事纠纷,甚至出现械斗事件,后经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建设,在河岸修筑防洪坝才得以解决。二是建旱地水窑缓解人畜饮水困难。丹江口库区多数乡镇属于石灰岩地质,土壤保水性差,曾出现连年干旱,常年饮水困难,地方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大力修建旱地水窖,解决人畜用水困难。三是饮用汉江水。沿丹江口水库的大片良田常年靠抽水灌溉,沿江城市靠抽水饮用,做到科学用水。四是开展节水行动。丹江库区广泛开展蓄水、节水、护水行动。如湖北省委号召全省于2011年至2016年,开展“三万活动”,即:万名干部、进万家、挖万塘活动。五是与水情深难分。丹江口库区移民,即使远迁到千里之外的异地,每年端午节也要赶回老家,参加一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赛。
2. 丹江口库区与京、津之缘。“一江清水送北京”,增进了与首都人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北京、天津与丹江口库区按照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从医疗卫生、办学教育、干部交流、技能培训、项目扶持等方面援助丹江口库区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
3. 丹江口库区与共和国紧密相联。丹江口库区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5],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军中原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等带领下,分南北两路军向鄂豫交界以西突围。李先念、王震组成的北路军,在鄂豫交界的丹江河荆紫关遭到阻击时,必须强渡丹江河。此时,蒋介石三次密令国民党将领刘峙、胡宗南,“务于荆紫关以南将李部围攻歼灭”。中原突围部队在丹江河沿岸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凭借船只和引路顺利渡过了被洪水所困的丹江河,为中原突围赢得了时间,中原突围也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南水北调不仅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肩负着解决北方供水不足的重任,更印证了中国各项事业的巨大变化。
二、南水北调大移民的艰难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财力和技术不难,难就难在移民,尤其是外迁大移民,他们家乡难舍,乡情难断,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如何实现“和谐、依法、稳定”的移民搬迁,成为做好大移民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和谐”移民搬迁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东线直接从长江提水输送,西线没有开工,中线需要蓄水自流。三条线路中,中线工程移民搬迁任务最重,不仅涉及渠道沿途的移民,更主要的是丹江口库区移民。丹江口库区共需要搬迁移民34万多人,其中湖北移民18万多人(外迁7.7万人)、河南移民16万多人,限定在省域内安置。湖北的外迁移民,主要涉及到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郧县(郧阳区)、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郧西县,外迁移民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荆州、荆门等26个县市区、192个安置点。河南的外迁移民,主要涉及到南阳市的淅川县,安置在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南阳等地的多个安置点。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三年扫尾。即丹江口库区,集中于2010年、2011年两年时间搬迁,2012年扫尾,2013年蓄水试水,2014年正式调水。
怎样顺利实现搬迁任务?
1. 村支书带头“破题”。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赵久富是郧县安阳镇余嘴村书记,是第一个报名、第一个签字、第一个装车、第一个被拆房的移民,余嘴村也是郧县第一个试点移民村。赵久富担任村书记26年,本身不属于移民对象,但为了带头,他带领61户移民,告别80岁父母,迁到600公里外的黄冈市团凤县。此外,还有一大批忠诚于党的好村支书、一心为民的基层好干部。如村支书刘继武,外迁任务在即,妻子突患癌症晚期,他知道实情后痛哭流涕,最后妻子永久离开了故土,只身迁到了外地 ;原村支书艾大明,搬迁到安置地区后,又和村支书一同带头外迁,到了新地仍然为村主任,于2018年长眠他乡;郧县城关镇牧场沟村支书龚万梅,外迁武汉蔡甸继任村支书,由于坚持严把政策关,搬迁到新地后,一直忍受着个别移民多次上门骚扰的痛苦等,这些都彰显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使命。
2. 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湖北移民看十堰、十堰移民看郧县,郧县移民看柳陂,柳陂移民看大桥(村)”,郧县大桥村一时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大桥村是由两个村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大桥村党支部长期瘫痪,移民工作难以“破题”。后通过反复调研,经县委和镇党委同意,改组村党支部,成立了移民临时党支部,结果很快打开了局面,推动该村移民工作顺利展开。
3. 视移民为亲人,以情感人。耐心应对移民开始躲藏不见面的现象,包括让移民群众代表或者全体移民反复去安置地选择建房地点,让移民们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直到满意为止。
4. 建立干部包保责任制。实行干部包保移民户,一包到底。同时,通过“我回家乡帮移民”化解移民心事,包保干部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真情感化移民。
(二)“依法”移民搬迁
172米以下淹房或者淹地的村民,按《移民大纲》都必须搬迁。移民离别时的心情常常是复杂的,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如堵塞交通、责备干部、越级上访等。对于不能够按照签字搬迁的移民户,在公证部门公证后,由移民包保干部代替抓阄,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也须征得移民的认可。对于移民户必须是“人走房倒”,即移民搬迁后,房屋立即拆除,以免出现安全事故和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对于移民的合理诉求,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解决。相反,对于一些移民的不合理诉求或者过激行为,应坚决予以依法处置。
(三)“稳定”移民搬迁
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要求,一是实行有土安置。农村移民必须保证人均有1.5亩的责任田;二是后期扶持。属于移民身份的,保证人均每年直补600元移民补偿费,连续扶持20年;三是实行成集镇或者整村、整组移民外迁,以利于适应新安置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当地。四是企业迁建,实行补偿重建。实现“稳定”搬迁,是移民工作压倒一切的前提条件。郧县后期搬迁过程中建立了包搬迁户思想 、包矛盾排查、包上访劝返稳定等干部10包责任制。在南水北调大移民大搬迁中,湖北搬迁120批次,出动车辆1万多台,包保干部2万多人。河南搬迁200批次、参与人员20万人次,最终都实现了“车不掉漆、人不破皮、和谐搬迁”的目标。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10月总第526期(原标题:南水北调大移民精神的历史创举与时代价值)
作者: 刘胜(1969-,男,湖北十堰人,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
","content_hash":"7fd6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