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 Herald图片)
据新西兰天维网援引NZ Herald消息,近日,NZ Herald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西兰学生签证骗局的报道,揭露了国际教育机构内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分析了这些问题引起的流动效应。许多读者纷纷致信反馈,表示自己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这些读者大都是教育行业从业者,不然就是与该行业联系紧密。他们的来信传达了同一个信息:“NZ Herald报道的信息完全属实,这些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工作的地方也有类似的事件。”在信件最后,写信人通常会要求:请不要公开我的名字,我还要保住工作。签证作假普遍存在?
揭发者不愿公开姓名不难理解,这也是解决学生签证骗局的难点之一。目前正在进行的相关调查就有58项,再加上传闻证据,NZ Herald得知新西兰国际教育市场内广泛存在作弊造假行为。然而,想要确定作弊造假案例的具体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参与者一直在小心遮掩。
从现有观察似乎可以得出,这些事件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系统所面临的现状。
新西兰国际教育现状
在新西兰,开设国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吸引学生创造收入,而不是培养具有高资质的人才。因此,学生们上学时就有兼职机会,完成学业后再拿工作签证,这个现象在印度学生群体中尤为普遍。许多印度人来新西兰是为了逃离贫穷和腐败,其中一些人为了留下会努力寻求“捷径”。
新西兰的国际教育很容易被滥用,Rotorua的Toi Ohom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过渡期临时首席执行官Neil Barn形容:“一些机构不具备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资质,开设这些机构只是为了让学生进入新西兰这个看重契约劳动的市场。”
学生签证骗局引发的连带效应也随处可见。目前,新西兰移民局正在调查55起可能与“花钱找工作”有关的案例。所谓“花钱找工作”,是指移民花钱请雇主提供工作,以获得签证。此外,也有官员曾警告过部长,许多国际学生毕业后都拿着可移民的职业名头做着对经济无利的营生,比如厨房帮工的职称变为“大厨”,比如售货员的职称变为“零售经理”。
这些问题存在已久,政府最近才刚刚整顿了一些影响较为恶劣的案例。不过,可能由于害怕失去整个印度学生市场,政府似乎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这就使政府的处境变得很尴尬。如果提高英语水平要求,就会失去很多想要成为通过技能的学生;而如果提高移民分数要求,就要失去很多冒牌大厨和餐厅经理。目前,移民评分系统亟需评估,将打分重点放在重薪资水平和工作经验上,而不是看是否有工作担保。
相关机构要出手解决了?
目前有迹象显示,在连续多年不作为后,新西兰资格认证局(NZQA)和移民局已经开始慎重对待这些问题。根据NZQA报告显示, 他们抽样调查了1000名在 Linguis International就读的学生,发现他们当中存在“系统性剽窃”问题,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印度。本次调查采用的手法是抽样调查,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提供的信息。这算是NZQA工作的进步,但是他们早该采用这种手法了。
但是,似乎没有人能真正解决学生签证骗局,因为我们需要这些国际学生。国际教育是排在乳制品业、旅游业和肉制品业之后的第四大产业,每年,新西兰可以从国际学生身上获得42.8亿收入。先不谈这些钱中到底有多少会留在新西兰、进入经济系统流通,也不谈究竟有多少国际学生选择移民,如果我们明天就不再招收国际学生,2003年的噩梦将会再次上演(2003年中国留学生系统经历突发崩溃事件):许多办公大楼会空掉一半、皇后街也会变成鬼城。即便是优秀的教育机构也得破产,大多数的理工学院和大学则会入不敷出。经济活动也会受到重创,因为起码在居民签证之前,国际学生都拿着底薪在做本地人不愿从事的工作。
简言之,从高层开始改变可能性极低,现有制度虽然弊端明显,却关切到许多重要的利益。
","content_hash":"fd81c2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