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Joe是通过微信公号,他主动给发来信息,希望用自己留学移民的成功经历来帮助更多的朋友。 Joe出生于80年代中期,大连人,在国内从事了7年IT管理咨询工作后,2014年毅然决然来到加拿大留学。Joe在最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2015年成功申请到BC省政府的带薪实习工作,2016年毕业后直接留在省政府。也正是因为这份永久合同的政府工作,Joe的移民申请在一天内获批,6个月内DIY拿下全部移民申请。后来,Joe又帮助妻子来到加拿大,同样任职政府。正因为自己对加拿大职场和政府工作的了解,他先后帮助多名同学和朋友找到政府工作。Joe的经历非常令我敬佩,他始终目标明确,善于请教和学习,不断总结和调整自己。他的移民之路可谓一帆风顺,每一步都是有条理的按计划进行,但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智慧和努力。Joe说在加拿大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现在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故事来帮助别人。相信Joe的故事一定会激励和启发很多人,也祝愿Joe和他的妻子Jelly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出色的成就!






留学申请篇




Joe为什么会选择出国?


Joe:我的人生发展轨迹还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从二三线城市来到北京,从自己不赶兴趣的专业转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但工作了七年后我逐渐体会到很强的无力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背景,一切都是靠自己学习和努力而来,慢慢的我发现有太多东西自己根本无法左右。另外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也很难真正的在这个城市扎根。在我27、8岁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身边3、40岁同事所面临的问题。所以那个时候很懵懂的就想,自己要出去,不管是留学还是移民!不过当时虽然下了决心,但路径还不是特别明确。




那是怎么选择了加拿大呢?


Joe:这是一个挺长的选择过程的。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最一开始都是把目光聚焦在美国的。但因为美国的大学学费太贵了,毕业后也很难留下。另外我在美国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很多美国同事,他们大部分都是中产白人家庭。我觉得他们骨子里还是有着白人至上的优越感,重大问题上只相信他们自己人;而且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他们的American dream的大熔炉文化,所以在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当时也考虑了欧洲的法国,甚至也学了两年时间的法语。即使后来法国学校给了offer,我也觉得不是特别踏实,毕业了后要再干什么呢?留在法国?归国继续工作?我也认识一些欧洲顶级学校毕业回来的海归,好像回来之后的路径差不多,一样要经历办公室文化和政治。那么我这个年纪,费了很大力气,留学为了什么呢? 在学法语的过程中结实了很多想要移民魁北克的同学,他们也帮我开拓了思路。与其短期的留学,还不如把长远的目标放在移民上。所以我也逐渐的把移民当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这时选择空间就窄了许多。无非就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我当时咨询了很多这几个国家留学回来的前辈,新西兰大家普遍的感觉是一个养老型社会,环境好,但对年轻人来说没什么机会,当地的年轻人也大多去澳大利亚和英国打工去了。澳大利亚是不错的,但我也听说那边对新移民不是特别的友好,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大陆人有钱了后,当地人也看着比较眼红,产生很多问题。而且当时澳洲的移民要求也很高,我记得雅思要考一个很高的分数才有可能,我的本科专业和工作还不是一样的,也很难达到要求。 所以这时对我来说,就只有一个选择了,加拿大!




其实当年你的条件也可以满足加拿大的技术移民了,为什么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学移民的这条道路呢?


Joe:其实很简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如果让我一下子就选择移民我可能还真下不了决心。当时正处于事业上最好的上升期,胸中满怀斗志,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而没有怎么考虑过以后安居乐业的事情,所以我不能确定是不是直接移民这条路就是适合我的。而留学会给我一个很好的了解当地社会的机会,并且留学后再移民,算作一个缓冲期,允许自己试错和不断选择,也会对未来的移民生活做好铺垫。 并且我了解到加拿大读大学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叫做Co-op实习,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可以带薪实习,除了缓解一部分的经济压力,通过这种实习没准毕业以后就能获得一份正式工作,从而很容易的申请移民。所以当时想,这种先留学再移民的方式可能是最适合我的一条路。 我的做事习惯是,在做一个决定之前,我会做大量的准备、分析和调研,请教一切可以问的人,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所以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调研的过程,最终我决定走这条加拿大留学移民的道路。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维多利亚大学?


Joe:当时准备学校的状态是这样的,我那时白天上班,晚上因为经常要跟美国、印度、巴西的同事开会,也经常会加班。我记得当时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早上八点半开始上班,不加班的时候下午五点半下班。我会去楼下吃点饭,六点回到公司。这时候周围的同事都走空了,我开始准备申请学校的一切信息,一直到晚上九点。我们公司楼上有个健身房,等于我九点去健身,然后九点四十五直接回家,洗个澡睡觉。周六周日两天还要上项目管理PMP的课,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到四个月。 为什么选择了维多利亚大学呢,我当时也看过东部的学校,但东部尤其是安省的学校都太贵了,都要5、6万加元的学费。




这时你已经下决心就读MBA了吗?


Joe:其实我之前也考虑过学跟我工作相关的专业,比如信息工程,但那个专业的master基本都是一年的。我查了政策,上学一年的话,毕业只能拿到一年的工签。而只有超过两年的学习才能获得三年的工签,这一个条件就把信息工程专业一票否决了。而MBA的话大部分都是一年半到两年的,我本来就是以移民为目标的,学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没什么犹豫的,就是MBA了。 刚才说到东部的学校太贵,有些名校甚至都快10万加元的学费了,觉得不值。另外我当时搜集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有前辈跟我说,北美雇主在招人的时候其实不是最关心学校,而更关心你的文凭和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某种意义上比你的学校牌子更重要。这就打消了我的疑虑,比如一个多伦多大学的MBA和一个普通大学的MBA,如果那个普通大学的MBA有更好的工作经验的话,其实大多数雇主都还是爱用有经验的人,学校就是一个加分项,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学历是门槛,那么工作经验才是真正的敲门砖。 所以这个很重要的信息帮我缩小了选择范围,第一学制要是两年的,第二要公立学校,第三学费不要太贵,第四要好就业,而第四点越往后就越显得重要。所以我就根据这四个标准来选择学校,当时也是上了很多论坛,比如太傻之类的。很多帖子都说多伦多的学校是好,但是由于毕业生太多,就业的竞争压力是比较大的。渥太华和滑铁卢也有很好的学校,但就是生活条件艰苦了点。尤其是滑铁卢大学,学业的压力非常非常重,这对于我来说也没必要了,本来就是奔着就业去的。 后来又考虑了阿尔伯塔省的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卡尔加里大学两个学校也非常好。BC省就研究了UBC、西门菲莎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 最后我其实只选择了三所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这三所大学都符合我的四个条件。在后来的实际申请过程中,阿尔伯塔大学把我拒了,后来我跟朋友复盘分析,可能是我在电话面试的过程中没有突出我的长项,所以在申请者中一点都不突出。卡尔加里大学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中国教育部取消了留学认证资格,所以也就排除了。 最后维多利亚大学给了我offer,还给了3000多加元的奖学金,我觉得那没什么说的了,就是维多利亚大学了!




你这个排除法还真是管用。


Joe:是啊,就是一项项的排除,这个方法在后面也帮助我很多




当时维多利亚大学的入学要求是什么,至少是要求雅思和GMAT的吧?


Joe:是的,这两个我都考了。雅思总共考了两次,第一一次折在作文上,拿到成绩单后我马上就报了两周后的考试,第二次顺利通过。拿到了平均分7分,单科不低于6的准入成绩。




跟我一样,都是作文...


Joe:是啊,我们国人都是一样。后来GMAT费了些力气,雅思其实1个月就考下来了,但GMAT来来回回总共复习了2个月,最后就考了600来分,达到入学成绩我也就很满足了。也没必要跟那些大牛一样考到700多分,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有着7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经验,实际后来学校给我的offer中也提到,正因为我优秀的职业经历才给的奖学金




学费总共是多少钱?


Joe:学费是两年3万6千加元,奖学金给了3000,然后还有些其他的补助大概有1000多块。




你是几月份提交的申请?


Joe:我就是在申请季12月份提交的材料,我记得正好过完元旦,那边就来信了,说要安排一个电话面试。当时还是电话面试,现在我听说开始有视频面试了。当时因为已经经过了阿尔伯塔大学的面试,也有了经验。我就把准备好的故事又润色了一下,也把之前跟朋友复盘的失败经验进行总结,把我的优点和特长更重点的强调了一下。面试结束我就觉得这次应该差不多。




面试持续了多长时间?


Joe:40分钟左右,比之前预定的1小时提前结束的,我自我感觉还挺好的。后来大概过了两个礼拜,学校的Offer就来了。




学校是几月份开学?


Joe:正式上课是9月份,但在8月初的时候有一个预备课,让同学们互相熟悉,然后上一些基本课,也让大家对后面的课程有所准备。




你是什么时间来到的加拿大?


Joe:我是6月份最后关头辞职的,然后7月底启程来的加拿大。




后来申请学签也是自己办的妈?


Joe:是啊,后来我就是查大量的帖子,然后跟北京的签证中心打电话问。等于从学校申请到学签的申请全都是自己办的。甚至后面的移民申请也是自己弄的




加拿大学习篇




一开始来到加拿大,来到新学校,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Joe:我最开始的心态对加拿大充满美好的幻想,这里是一片净土,没有小偷、没有苍蝇、没有蚊子,终于摆脱了北京的雾霾,终于可以拥抱自然,什么都好的不得了。 但刚来的时候就有一件事让我认识到了现实,那时是夏天,我在学校的游泳馆游泳。当时觉得这个地方特别安全,就只把电脑包锁进了柜子,而衣服裤子就放在了柜子上面。万万没想到,回来的时候衣服裤子全没了......我当时还特别震惊,不相信加拿大也有小偷。后来找了工作人员,人家说东西一定要锁起来的,不然真的会丢。没办法,我只好打电话给同学,送过来衣服。这等于是我来加拿大上的第一堂课,这个社会也有它的问题




租房子顺利吗?


Joe:我是来之前在国内就把加拿大的房子找好了,但当时没来过加拿大,对这边的房子也没有概念。房东发邮件没提是地下室,就说是一个Ground floor,发来照片我看着也不错。因为房东还是学校老师,所以我也一点没有怀疑。 他当时还是去车站把我接回来的,结果我一进门就傻了。大夏天七月份,地下室还特别冷,而且很黑,白天也要开灯。关键是这个房子也不便宜,一个月要900块钱。后来住了半个月感觉真的不好,房东家有两个小孩,一家人在上面走来走去,声音也很吵。另外上学也要走很远,要走路十多分钟才能走到车站,所以后来想想还是要换房。 正好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分租了一个house,想让我也搬过去。那边各种条件都要好很多,离学校近也能给我节省大量时间学习,房租还要便宜。后来我跟房东说退房,房东就说押金是不能退的,而且还要再补交一个月的房租,他们要再找房客,另外所有的地方都要清理干净。我清理了一遍之后,房东还是不满意,说冰箱里面、水池马桶都要严格的清理,跟我理解的清理还不是一回事。所以这回又给我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加拿大和我们之前的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真的是要从头开始学起。所以这里我也建议所有来加拿大的朋友,一定要来这以后再找房子。




这点我是不能同意更多......吃饭怎么样,刚来的时候习惯吗?


Joe:不习惯,刚来的时候拉肚子拉的不得了,因为维多利亚比较小,中餐馆也很少,学校里都是披萨、汉堡、沙拉之类的东西,都是凉的,这边的油也吃不惯,所以最开始的几天拉肚子拉的不行。后来才慢慢的习惯,尤其是开始自己做饭了。我是一般夜里做饭,做一锅炒饭,然后第二天的午饭和晚饭就都有了。 不过在学校有一点很好的就是有给留学生的fook bank食物银行,每个礼拜都可以去免费拿鸡蛋、牛奶和罐头食品,不过后来也吃的够够的。包括现在,我只要看见意大利面就反胃,当时一煮一锅,然后吃一天,真的是吃伤了。




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Joe:到了加拿大才真正感受到出门靠朋友,我是什么朋友都交,跟我差不多的朋友,还有本地的西人朋友。我后来发现我们班的印度人非常厉害,我们之前对印度人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反正我认识的所有的印度同学都非常努力,我们班的或者上一届下一届的,都顺利的找到Co-op实习,并且都顺利毕业移民。他们也比较能拉的下脸来推销自己,不像有些中国同学顾虑的比较多,他们的状态非常积极的,很能拼。虽然他们有些习惯和做法我持保留意见,但努力的态度还是非常令我尊敬的。




印度同学是不是适应能力也更强?


Joe:是的!比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教会,每周二晚上专门给学生提供免费晚餐,而且是自助餐,非常丰盛,连吃带拿都可以,这就是印度同学发现并带我去的。刚才说的食物银行也是印度同学找到的,还有免费的学生补助,或者什么地方可以下载免费的学习资料,他们全能找到。并且让我最佩服的是,第一年大家的学习压力都很重,但是大部分印度同学都在外做兼职,在外边结交各种当地的人,他们的做法真的给我很大启发。




当时你们班里各民族的比例是怎样的? Joe:我们班里大概有40多个人,有13个国家,中国人是5个,印度人是12个,本地加拿大人有7、8个,另外韩国、俄罗斯、尼日利亚、乌克兰、匈牙利、德国等国家基本上就一两个。我也是什么国家的同学都接触,不只是跟中国同学玩。 我后来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学习和生活上要多和印度人交流,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很拼,在生活上又会找各种资源;在理解当地文化和政策上,还是要多跟本地人接触,比如我要改简历,要写Cover letter,还是要找本地的同学来指导;当然国内的同学更是重要,大家都是真心的互帮互助。总的来说我没有禁锢在某一个小圈子里,而是各个团体都接触。




学习上的压力大不大?


Joe:第一年的压力还是挺大的,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业余生活基本没有。一个学期就要学7门课,每门课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两三个礼拜就有个小测验,一两个月就期中考试。尤其是第一个学期,从9月到12月,全部都是连轴转。 我在这里比较值得说的是找到了一个好的mentor导师,这是MBA学习中特别好的资源。商学院一般都会组织当地特别有经验的一些企业高管,有些是已经退休的,来给学生们进行学业和职业上的帮助。我是来的第一天,知道有这个项目就跟老师做了申请。老师说你是第一个申请的,我肯定是要认真对待,最后帮我找到一个叫George 的老爷子。他自己有一间很大的公司,非常资深,60多岁了。因为平时非常忙,所以我们就约定,每周六的早上八点约在学校附近的星巴克,跟他聊一个小时。




聊些什么内容呢?


Joe:主要是两大方面,学业方面的和就业方面的。




从一开始你就开始准备找工作的事了? Joe:是,从上学第一天就开始准备了,George在职场上是非常资深的,包括就业形势,加拿大的东部、中部、西部的形势是怎么样的,简历怎么写,应聘怎么申请,怎么找到合适的资源都会给我有效的指导。包括后来非常熟了,他也同意做我职场的推荐人,让别人来联系他。另外他也介绍了不少他的朋友、同行给我认识。 所以George这个导师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后来找实习的工作,毕业后的工作,写推荐信等等很多事情,他给我的帮助都是非常巨大的。




每周六跟导师的会面,你们坚持了多久? Joe:整整坚持了一年。后来第二年我找到实习工作了,他也要去帮助其他同学,就没有向之前那么频繁见面了。通过他我真的是学到了不少干货,对我后来在加拿大的成长也起了一个加速剂的作用。 另外我后来也开始主动出击,去认识和结交。我在Linkedin 上找跟我背景相似的人,就直接去约人家喝咖啡。一般来说发出100封信,大概会收到2、30个回复,最后见面的也就是10来个人,




你们怎么样跟对方发信的,以什么理由请求见面呢?


Joe:我就是写信说在Linkedin上看到您的简历,发现您跟我的背景有相似之处,我未来也想从事跟您相关的职业,能否在您方便的时候喝杯咖啡,当面请教。 其实这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教给我的,告诉我加拿大的文化就是鼓励这种主动出击,主动推销,并且告诉我要怎么跟人家联系,见了面要谈些什么。这里面其实学问还蛮多的,因为人家都很忙,能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找到最关键的话题。另外语言上也是,怎么样礼貌的跟人家交流,礼貌的提出请求,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也教了我很多。




每次见面会谈的内容你都有所准备吗? Joe:必须要准备。最开始的见面也是磕磕绊绊,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来后我就自己总结,看自己那些方面做的不好,比如人家对我比较冷淡,是不是我什么地方说的不好做的不对,这样才能一次一次有进步。所以我现在做任何会面的时候,都会提前做准备。




看来你从学校就业指导老师那也学了不少。 Joe:是的,就业老师其实比主课教授对我更加重要,我每个礼拜都要找他们安排一个30分钟的见面,没事就去骚扰他们,不厌其烦的去跟他们聊。从改简历到怎么打cold call,再到怎么面试,怎么培养networking的技能,就业老师都能给到很好的经验。 每次聊完之后我就去实践,回来再总结改进。跟生人见面如何在一两分钟内就能建立信任,怎么样充分利用30分钟的时间,不产生尬聊或者断片,都是这样不断的学习、实践、再改进,从而慢慢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后来在实际工作上,也是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导师和就业指导老师,你还用上哪些资源?


Joe:我其实一直都在坚持去Toast Master(国际演讲俱乐部),其实原来在国内就去,跟我太太也是在这里认识的。来加拿大后我也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当地的组织,那时每周六跟George聊完,他开车把我送到toast master,我就一上午在那边度过。当时感觉特别累,周末起的比平时还要早,压力也很大。但几个月下来,我就明显感觉自己的内功见长,心里开始有了底气。通过不断的与人交流沟通,后来我也总结出一些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母语是非英语的人,语言上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赶上,但我们在谈话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上,是完全可以有所准备和设计的,也就是说是有套路的,这是思维的问题。 所以后来对我最大的收货是,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有语法错误,我有口音,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反而是我要开发出属于我自己的一套沟通的体系。让我有自己的套路,不管是跟本地人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移民,都能够顺畅的沟通。




这点真的是学习了,对我也非常有启发!你后来在上课上有没有挑战?




Joe:说实话没有挑战,MBA的课程本来就不是那么深入,我之前的职场经历也有一些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从一开始就目标很明确,我来这的目的不是来拿全A的,我上学的目的就是要networking认识更多的人,然后快速的融入社会,最终找到工作。 对了,我还加入了当地的PMP(项目管理认证)组织,我联系他们说我也有PMP认证,看能不能帮忙当地的协会做点事情。他们一听,说太好了,正需要志愿者。之后我在维多利亚的PMP组织一直做了一年半的志愿者。





志愿者主要做什么呢?


Joe:因为他们要做很多商业的活动和会议,所以我当时会做很多搭建舞台,联系演讲者,安排嘉宾等等的事情,包括后来我也要去发展和招募志愿者。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把维多利亚市的市长请来,讲怎样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来管理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当时市长就跟我面对面,我当时就想,要是原来的我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而在加拿大我通过做志愿者,就可以跟市长面对面的交流,这真的很难得。 所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也更多的接触到当地的专业人士,学习他们的做事风格,另外也更清楚自己和他们相比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当地的华人圈你有没有接触。


Joe:也有的,我在西人圈子接触了很多之后,也想了解一下当地华人是什么状态,所以后期我也有意识的多结交当地的华人,新移民老移民都接触。




具体怎么接触呢?


Joe:比如学校会组织校友日,我看到华人面孔就会主动上去聊天,介绍自己大家都是华人,也更容易亲近。因为维多利亚很小,偶遇的机会很大,经常会在超市,银行,学校里再见到。然后大家说要不我们组织个potluck,多走动走动,就这么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当地也有一些华人社团,有时会有一些文艺活动,春晚什么的,也需要志愿者帮忙。我也会主动去做些事情,认识的人多了也会有更多的活动找过来。后来我还做了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活动的翻译和主持人,也陪同过国内的一些导演来这边参加电影节。




工作求职篇


再聊聊你的实习工作是怎么样找到的? Joe:在这边读硕士的话,专门有一个Co-op实习的项目,很多雇主会直接找过来,只对学校的学生设立一些实习职位,社会上是看不到的。我也是申请了几十分实习工作,拿到了两个面试机会,其中就有我后来得到的那个职位。那是BC省政府的一个实习工作,当时他们是需要一个懂项目管理,懂IT,还要学business的人。我一看我正合适,就投了简历,后来面试也通过了。 后来我的就业指导老师才跟我说,其实当时我投的那个职位是在科技厅,当时已经招到人了,但是他们在看了我的简历和申请信之后,觉得我很合适其他的政府项目,又把我推荐给了司法厅,在那边生生又为我创造出一个位置。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越努力机会越大,本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没准就产生另外的机会。我们就业指导老师之前就说,要让雇主给自己创造职位,我原来还不信,怎么可能?这回是是深有感触。




你投的简历也是定制的吗?


Joe:是,我投出的每一份简历都是根据Job description 来重新改的,我当时想的就是要么不投,要投就认认真真的投,每投一份简历就要一个多小时。我也很用心的去分析职位描述,在十几条描述中,很可能对方最关注的是其中三条,所以要找到重点,简历里面也要具体的强调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和经验。




实习主要做些什么事情?


Joe:我非常幸运,这是一份level比较高的工作,需要参与一个单位内部的IT系统和业务流程变革的项目,需要做很多跨部门的合作,比如与RCMP, ICBC, Court ServicesBranch等。所以我也能用上我之前的IT技术背景和项目管理经验,这对一份实习工作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像其他同学就是做些文案秘书的初级工作。




这份实习工作做了多久?跟学业怎么平衡?




Joe:这边的MBA学业是这样的,第一学期是从9月到12月,1月到4月是第二学期,5月到8月是暑假。第二年的第一学期还是9月到12月,但从第二年的第二学期(1月到4月)开始就不上课了,你自己可以写论文,也可以找工作。所以在最后一个学期,大多数的留学生都会选择再做一个实习工作,这样简历会更丰富,也更容易毕业后找到正式工作。 正常来说我的这份实习是从5月到8月,之后就要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了。但是我很幸运,8月底我的主管和我说单位会给我一个part-time的职位,从9月到12月可以边读书边part-time每周20小时,继续参与这个项目(加拿大对于在校学生的打工有着严格的规定,上学期间每周可以合法打工20小时/周; 寒暑假的co-op可以全职打工/实习 40小时/周)。然后从转过年的1月到4月我又继续在这里做了第二个实习。这样我在读书期间就有了一整年的实习经验。这份经验非常宝贵,我也认识了很多政府工作的同事,也正是我之前设想的最理想状态




而且肯定也给你带来了收入。


Joe:是的,做了一年的实习,把学费的三分之二都赚出来了。




后来申请移民就是凭借的这份工作吗?




Joe:还不是。那时我了解到,要申请BC省的省提名技术移民,或者联邦的经验移民CEC,都需要一份永久合同的全职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是临时的项目性质,他们还没有永久的headcount,只能给我一个temporary的职位。所以我五月份毕业,自己申请拿到3年工签后,就开始一边继续这个temporary的工作一边研究移民的事。所以我那时开始真正的着手找一份符合移民要求的工作。




当时又发了多少简历?


Joe:当时已经实习了一年,有了很坚实的成就和本地经验,投简历也更有针对性了,投了总共有2、30份简历。我的目标也很明确,第一我只找维多利亚和温哥华的工作,第二我只找项目管理,商业分析,并且跟IT相关的工作,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是最有优势的。其实效率还是蛮高的,我投了差不多30份简历,但拿到了5个面试,3个offer。




3个offer,成功率相当高!


Joe:所以后来我等于是掌握了一定的套路,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更有的放矢的去展示自己的特长,对方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想要的人。所以找工作就是一个相互揣摩和换位思考的过程,我要猜到企业最想要什么人,然后再去证明我就是你们要的那个人。




最后去的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Joe:也是省政府的工作,这不过是另外是一个部门。这里我对文化,组织架构等已经比较熟悉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也比较方便我申请移民。我是8月份拿到的offer,10月份正式上班,这期间我就开始认真的研究BC PNP移民的知识和准备移民的材料,把雅思G类也考了。 我记得很清楚,10月24日是我入职的第一天,25号上班的第二天我就跟我的主管打招呼,我说我要申请移民,需要你的支持和签字。我的主管也非常通情达理,也有很多国际的工作经验。他说虽然他在加拿大出生,但他的父母都是从爱尔兰移民过来的,大家都是移民,所以非常理解我,直接就在我的推荐信上签了字。 所以10月26号我把所有的材料提交上去,没想到27号,也就是一天之后省提名就批准了,只用了一天。




一天,这是我听说过最快的了!


Joe:是啊,因为大家都是在省政府工作,移民局其实就是自己人审自己人,没有任何需要怀疑的,肯定是最快的。然后后面我又准备联邦EE的材料,最后掐指一算,所有申请时间加在一起,正好6个月。在我和我太太拿到移民签证的那天,我再看周围的同学,他们很多都是刚刚工作满一年,开始准备申请。而这时,我已经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你的移民之路真的是有备而来,一步一步都是按照你的计划行进。那后来为什么又选择离开维多利亚,来到温哥华呢?


Joe:是这样的,我在维多利亚待了整整满三年,正式工作也有一年多了,对那个城市非常了解,本地的朋友也很多,尤其是上班的环境和节奏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我性格中有一个很强的特质,居安思危。都说政府不会倒闭,但是我也听说过一些极端的案例,有些职位也会取消,有人也会失业。所以,我心里一直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人生终点,我必须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让自己的人生有活力。我实习时的主管曾经跟我说过,你还很年轻,必须要具备随时能够离开这里的能力。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因为政府工作太清闲了,有的人一待就是3、40年,完全失去了向上的打拼的动力。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Joe:对的。尤其是我还要考虑我妻子未来的职业规划,维多利亚是个小地方,就业机会不多,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也很小,关系在当地也非常重要。所以综合我们俩的职业规划,维多利亚不是我们终身生活的地方,还是要去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所以我一直在关注温哥华的就业机会,正好非常巧,在我申请移民成功,刚刚寄出护照贴签证的时候,就发现了温哥华的liquor distribution (政府背景的企业,相当于国内的省级烟酒总公司) 正在招人,做IT系统管理,跟我在国内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一看太适合我了,我懂IT系统,又有政府背景,还是这边的MBA,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当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怎么样住着这个机会的?


Joe:我当时看到这个招聘时,离截止日期还有三周的时间,我充分利用这三周的时间准备,了解这家公司的一切信息,调整完善我的简历、素材,在截止日的前一天,我把简历递交上去。第二天就接到了对方的电话,让我面试。因为做了大量的准备,面试完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觉得有戏。后来又经历了第二次面试,对方也是特别慎重。




一面和二面分别是跟谁?


Joe:一面是跟主管,未来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HR,总共三个人。先是一个小时的笔试,然后紧跟着45分钟的面试,其中10分钟是让我做presentation的,省下的35分钟是三个人轮班提问。二面是两个部门总监和HR,也是三个人,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结果第二次面试完,在从温哥华返回维多利亚的船上,我就接到电话,HR说恭喜你被录取了!后来回到家,我发现贴有移民签证的护照也正好寄到了。 真是双喜临门哈!谢谢Joe今天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多你在留学、移民和求职道路上的故事。最后能不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一路的成功经验? Joe:在加拿大,跟人相处时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所有事情都是有套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对于我们新移民,在与人交谈、面试、商务会谈中,只要按照当地的文化习俗,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套路,有备而来,到哪都可以从容应对,这点我是百试不爽。 另外在整个移民的道路设计上,我从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按照这个目标再一步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一步步解决问题。在遇到选择时,我也会根据目标导向来一个个排除选项,这样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加拿大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透明的社会,不管是上学、移民还是工作,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有现成的资料摆在那,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就比如求职时,除了职位描述,其实很多政府和公司的网站上,都对怎么评估申请人有详细的描述guide,你的能力达到什么层级,能打多少分,都是明确写出来的,等于是答案就在那里摆着。我们只需要按图索骥,了解人家的要求,然后有目标的提升和包装自己就好。留学和移民也都是同理。 所以现在求职招聘的时候,我一看职位描述,大概就知道自己行不行,有多大可能。我想这也是得益于我接触过大量的、各种层级的职场人士,逐渐的深入了解和适应加拿大文化。 对于未来呢,我觉得自己还有精力和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任务,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还是会继续挑战一下的。毕竟离加拿大的65岁退休年龄,我还差的远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 我也希望我的个人经验可以抛砖引玉,给读者朋友们一些启发和思考,帮助你们多一些参考信息,少走一些弯路


","content_hash":"2dc7e5d7

一天内移民获批,Joe的留学移民之路,满满正能量:http://cntrip365.com/yiminliuxue/29960.html 转载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关注最新移民去哪儿好_专注签证、绿卡、留学、移民等移民出国信息资讯

我的微信号:cntrip365.com(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注意!特朗普拟暂停H1B!非移民签证“限制令”恐升级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