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面对粮食短缺,明确提出开荒3868万亩的任务。


1955年8月,随着“光荣的第一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征,开发黑龙江北大荒,成为大势。




北大荒,明清时候包括整个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后,其范围逐渐缩小为今天的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和三江平原区域。到了今天,北大荒基本就是黑龙江垦区的特称了。


山东的垦荒队员,主要奔赴的地区是位于松嫩平原北部的黑龙江林甸,他们响应号召,“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


林甸,距离济南1600公里。《林甸县志》记载:1956年4月至5月,接收山东省13836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


当年这样一群年轻人,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北上的列车?是什么让他们保持斗志战胜万难?当我们随着参观团再次来到林甸,寻找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由衷敬佩那个时代的人。


这些队员,以来自聊城、泰安、济南、潍坊、淄博的最多。


下了火车,坐着拖拉机、马车,辗转来到林甸的时候,这里荒凉一片,没有村子,没有人烟。


队员们被编成55个连,分成5个区、55个地方居住,这55个地方,就是后来的55个屯子,如今的新生村一号屯、二号屯等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当时的林甸没有住房,队员们就在地面上溜沟,苇子搭上棚,两边再挖沟当暖窖子,这种房子叫“马架子”,两头是门。就怕刮大风,苇子一飞,棚顶就掀开了。




当时垦荒队员没有像样的农具,甚至没有制造农具的斧凿,垦荒队员就用手干,铲除杂草、拉犁拉耙、打井挖塘。


睡大铺,喝高粱面。喝西北风。条件异常艰苦,但没有出现一个“逃兵”。


林甸三合乡的三合村、五星村,我们在村里参观的时候,遇到几名晒太阳的老奶奶,她们听到我们的山东口音格外激动。


聊天中,我们也知道了当年的故事:


那时候,虽然日子苦,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建设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那时候,不要说当逃兵,就是干活时候掉队都感觉人生有了污点。


当年的时候,每个屯子口都修建了一条外出的土路。那些年轻的女孩子,累得晚上经常蒙着头在被窝里偷哭,有时候怕声音大,怕感染了别人,大家会哭成一片,就到土路边的草垛子上,面对的家乡的地方,不停掉眼泪。


这条土路,就是“哭娘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荒队员们住的这些山东屯子被编上了号,有了正式的名字,从新生1号到新生54号。当时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在这里结婚、生子,家家户户有三四个孩子,每个屯子都有两三千人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村子里的老人们乡音依旧未改,但孩子们已经融入了大东北的民风民俗。


而孩子们的观念意识,也与老一辈人不一样了。离开北大荒,回到山东老家,是很多人的选择。


如今,当年的山东移民,坚守的只有数量很少的第一代垦荒人了,回流山东的万人不止。


但是,与依旧坚守的老人们聊天,你感觉不到言语中的遗憾或者牢骚,有的是她们对晚年幸福的知足,认为这一辈子活得值,而当年留下的一地“哭娘路”,也成为青春奋斗的美好记忆。


","content_hash":"55853807

黑龙江小县城,过万名山东“移民”回流,留下一地“哭娘路”:http://cntrip365.com/yiminzixun/33553.html 转载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关注最新移民去哪儿好_专注签证、绿卡、留学、移民等移民出国信息资讯

我的微信号:cntrip365.com(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BBC:为什么印度贱民群体要在欧美发起种反姓歧视 高种姓印度人大量移民西方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